一月内三出监管令史上最严出资证明来袭 私募门槛再升级

  导言

  最近私募圈被一系列监管政策“炸”的精神紧绷。先是场外期权业务遭禁,少了一个赚钱工具;紧接着,至少五家私募机构一周内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注销和拉黑;现在,私募备案门槛又升级了!一个月之内,监管部门三次加码私募行业,想“钻漏洞”真的越来越难。

  记者了解到,近日有机构在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时,收到协会的反馈意见,要求出具自然人股东的出资能力证明,并且和原来的执行口径相比有诸多变化之处。这也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出资证明规定。

  史上最严出资证明来了

  针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过程中出现的“垫资”、“代持”现象,基金业协会开始出手整顿。根据中基协的最新反馈,出资能力证明中要至少出具两份材料:一是出资能力的说明,二是出资款的证明材料。

  具体包括:

  一、出资能力的说明(出资款的合法来源);

  二、出资款的证明材料(工资部分需要上传银行的工资流水,投资收益要有对账单以及投资时签订的凭证,计算方式为目前资产-成本=投资收益),房产分两种情况:

  1、已经是货币出资形式的(要出具卖房合同与买房合同及银行转账流水,用卖房收入-买房成本=卖房收入);

  2、还没货币出资(买房合同或者房产证,目前房子市值证明,可以用卖房合同)。

  (需要说明的是,出资能力证明需要证明的是认缴金额,未实缴部分需要说明股东目前的变现能力)

  关于出资能力的重要性,安徽美通资产董事长陈红兵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出资证明体现了股东的抗风险能力。在出现违规投资者维权的情况下,股东是否具有赔偿的能力,就取决于股东的的抗风险能力。”

  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

  监管机构为何如此紧迫地严管私募,在业内人士看来,主要是因为私募规模在快速扩张。私募行业发展迅猛的同时,随之而来的隐患也逐渐显现。

  基金业协会数据还显示,截至2018年3月底,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20122家,平均管理基金规模5.98亿元。管理规模方面,截至3月底,已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35419只,基金规模为2.58万亿元,较上月减少175.79亿元,减少0.68%。其他私募投资基金已备案基金为6692只,管理基金规模为2.11万亿元,较上月减少273.81亿元,减少1.28%。

  随着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张,私募监管松散的弊端也不断暴露,私募机构违规操作情况也时有发生。截至4月1日,协会已将334家机构列入失联公告名单,有113家机构已被注销登记;有9家机构已自行申请注销登记。然而,这些监管显然还不够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出资证明新规的出台十分有必要。恒丰泰石总经理韩玮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新规提升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门槛,防范某些私募管理人股东在完全没有缴付能力的情况下,通过注册巨额资本的公司忽悠投资人,对避免行业内过度竞争、提升私募基金管理人资信水平、促进私募基金管理人做大做强有积极意义。”

  过去,私募基金缴纳资本金多用过桥资金垫资,极易容易形成风险隐患,投资者难以真正辨别私募的资本实力。有的私募基金注册资本达到上千万,实缴资本可能只有几百万。

  所谓过桥资金,是指私募机构利用股东的名义把资金划款到对公基本户,然后在直接转账到其他公司名下,做一笔假流水账,然后进账的流水就作为股东注资,找会计公司做验资报告,然后将验资报告递交工商局做实缴证明,同时提交基金业协会,通过如此方式,将出账的那笔流水计入财务报表中其他应收账款一项。国际金融报见习记者 蒋金丽

 

关键词阅读:私募基金 私募证券 场外期权 泰石 出资形式

精彩推荐
加载更多
全部评论
金融界App
金融界微博
金融界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