迈德瑞投资总经理谢文杰:中国CTA策略对海外投资者充满吸引力

  在经历此前一轮短暂反弹后,近期全球股市再次进入调整。面对市场的巨大波动以及引起的恐慌情绪,笔者并不感到困扰。作为量化CTA策略的投资管理人,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。

  大宗商品、贵金属等有效抗通胀

  滞胀风险相对较低

  近期,美联储加息缩表及欧盟对俄采取石油制裁的预期,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情绪。如果最终美国采取更激进的加息,这对投资者来说会有很大的影响,不少传统资产类别的价值是将未来现金流贴现,利率的大幅变动会改变不同资产类型的价值和相对吸引力。

  需要投资人注意,在美国和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走上缩表、加息的周期的同时,反观国内无论存款准备金以及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。在这个背景下,人民币对美元有机会从较强的范围,跑到较弱的范围。

  一旦美联储加息操之过急,引发经济衰退,再与高烧不退的通胀率叠加,全球经济将会面临巨大压力。不过,个人觉得,滞胀的风险还是相对较低的,原因包括:首先,中央银行都明白滞胀带出来的问题的严重性,在政策上也会积极避免滞胀的出现。其次,疫情过后,环球供应链能渐渐地恢复过来,加上科技对生产力进一步的提升,滞胀的风险会进一步减低。

  当然,通胀问题也不容小觑。近期环球投资者都在评估,在相对高通胀的环境下,投资和资产配置需要怎样调节。传统上,大宗商品、贵金属、TIPS (CPI挂钩债券)等都是对通胀有防御性的资产类别。此外,CTA策略(泛指以投资于流动性好的期货合约的投资策略,CTA绝大部分为量化策略,当中以量化趋势跟踪策略为最普及)由于其与股票和债券等传统资产的低相关性,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。

  因CTA基金业绩与传统的股票多头基金、债券基金等的相关性很低,因此该策略也被称为“危机阿尔法”,尤其在极端环境下,其分散风险能力显著。

  高增值制造、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

  可对冲商品涨价压力

  作为原材料消费大国,海外愈演愈烈的商品价格飙涨对于中国制造业稳定带来挑战,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,成本价格难以向下游充分传导,对制造业企业及国内就业等形成压力。个人觉得,国家继续加强与外资在高科技/高增值制造的发展(Tesla就是一个例子),以及对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(外资在排队进入公募、证券等领域),都能降低商品价格上升对经济形成的压力:前者能进一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以至同业的竞争能力,后者则能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流转率。

  商品市场上,2022年走出“妖镍”行情。笔者认为,极端的市场波动,偶尔还是会发生。比方说,WTI原油期货在2020年4月份曾经在短时间跌至负数,最近的极端波动就有镍。未来也不能避免有类似的极端波动在某一个单一品种发生。

  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错综复杂,多重因素影响下,不过,一方面疫情的走向也影响着经济复苏的动能,需求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,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供应受到近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,供应也面临不确定性。多重因素影响下,期货市场上各类资产的走势可能会延续高波动,且板块间可能会有较大分化。

  中国CTA策略对海外投资者充满吸引力

  在去年,市场出现了两次非常典型的高波动和反转行情,分别开始于5月中旬和10月下旬。当时商品通胀预期高涨,市场过热引发监管的干预,有些策略出现了较大回撤,或甚出现了策略历史最大回撤。

  海外市场多年的经验让我们更加理解,一个模型的生命力取决于模型的“大道至简”,以及懂得权衡收益和风险。我们为什么关注投资标的的相关性和波动率,正是因为这两个关键指标能帮助模型更好地控制风险。5月、10月商品市场大涨,可以说趋势很强,但到了趋势的后半段,模型也监测到了市场过高的波动率,模型内嵌的风险预估模型和优化配置模型迅速反应,减仓的动作十分及时,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收益的大幅回吐。

  近期有不少关于外资撤离中国的消息,但作为量化CTA策略的投资管理人,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。

  首先,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2019年底的数据,中国的GDP已经到达美国GDP的60%以上,但股票市场和债券的规模还不到美国的30%,公募和私募的规模更不到美国市场的10%。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开放,资管行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大。

  其次,在中国,CTA策略还是在起步阶段。CTA在中国的私募规模占比大概不到2%。在海外,由于市场较为成熟,机构投资者也较认同以CTA作为一个与其他大类资产低相关度的资产配置工具,CTA占环球对冲基金市场约8%~10%。

  此外,海外投资者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CTA策略。过去几年,中国的趋势跟踪CTA策略比环球市场的同类型策略有较高的Sharpe,两者的相关性也不高。对海外投资者很有吸引力。有不少海外投资者在等待投资通道的进一步放开,以便投资于中国的CTA策略。(谢文杰系迈德瑞投资总经理。)

关键词阅读:私募

责任编辑:仇霞 RF10075
精彩推荐
加载更多
全部评论
金融界App
金融界微博
金融界公众号